李从悠七嘴八舌话低糖
来源:武汉吃货
?糖是什么?
糖,在化学上,由于其由碳、氢、氧元素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而且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为什么要吃糖?
研究证实,只要适量摄入,掌握好吃糖最佳时机,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洗浴时,要大量出汗和消耗体力,需要补充水和热量,吃糖可防止虚脱;运动时,要消耗热能,糖比其他食物能更快提供热能;疲劳饥饿时,食糖可迅速被吸收提高血糖;当头晕恶心时,吃些糖可升血糖稳定情绪,有利恢复正常;饭后进食点糖食品,可使人在学习和工作时,精神振奋,精力充沛。
既然糖有这么多神奇的功效,那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多吃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糖吃多了有什么危害?
物极必反的道理在吃糖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糖,吃多了,照样会影响身体健康。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在《揪出意想不到的隐身糖》一文中就这样描述吃糖:(吃糖)就像呼吸浓重雾霾的空气,不会马上要人命。但是,长年累月多吃糖,就像长年累月呼吸污染空气一样,有很大可能会让人提前患病,从损牙齿,增肥胖到促糖尿病,促肾结石,促痛风,增加心脏病和多种癌症的风险。
无独有偶,前阵子腾讯新闻出品的脱口秀节目《新闻未知数》中,Mike隋也对糖进行了炮轰。Mike隋称,糖,除了诱发肥胖,导致蛀牙,它甚至像一种慢性*品,短时间内让你身心愉悦,长期摄入,就会导致血糖崩溃,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加重2型糖尿病,甚至会影响智力发育!(科学研究表明,糖的燃烧会带走大量B族维生素,进而影响胆碱,对大脑神经记忆作用的发挥)
世界卫生组织(WHO)强烈推荐人们终生限制游离糖的摄入量,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根据这个指标,正常生活环境下,一个人每天摄入的糖量尽量控制在30-50克。
糖应该怎么吃?
同样是做事,不同的做法会受到不同的效果;同样是食物,不同的吃法,也会带来不同的口味;同样是吃糖,怎么吃同样重要。
美食养生美容作家陈允斌老师从中医上讲吃糖,她认为中医讲究饮食忌肥甘厚味,糖亦是其中一种。糖生痰湿,肥胖及过敏体质的人更要注意远离高糖饮料。
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老师则从日常生活从饮食习惯中说如何吃糖,她认为日常尽量不喝各种甜饮料,喝咖啡牛奶豆浆,尽量少加或不加糖。焙烤食品尽量控制糖量,家庭调味也要适可而止。喜欢喝乳酸菌饮料,也要认真阅读食品标签上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一项,尽量选择低糖饮品。
而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顾中一老师则把矛头直指饮料,他认为饮料是糖摄入大户,一定要看背后的营养成分表,XXX乳酸菌饮料等也是嫌疑犯。
另外,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执行会长王旭峰王则从年轻人健康的角度来说糖:他认为糖是甜蜜的*药,他提醒那些爱吃甜食的年轻人,别仗着年轻就肆无忌惮,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低糖是种态度
健康是自己的事情,选择甜蜜,还是选择低糖,也是自己的事情。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低糖食品糖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应小于5g/100g或5g/100ml,日常饮食,除了少放糖少吃糖,也要特别留意甜食饮品中的糖含量或者碳水化合物比例,尽量选择低糖的食物或者饮品。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医师于康老师从营养的角度看低糖,他认为享受低糖是一种健康素养。甜味带给我们快乐,我们无法也不必对甜味说不。但过犹不及,甜味一多,风险也随之增高。从年轻时就培养自己低糖的饮食习惯,学会选择低糖食品,有效降低高糖带来的可能风险(肥胖、龋齿、高血脂),这是一种智慧。
尤其是酷暑即将来袭,饮料必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但是,冷饮虽解暑,喝前需理性。比如喝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就能轻松喝进去52.5克糖,比如市售纯葡萄汁的含糖量在16%~20%之间,随便一瓶,喝掉70-80克糖,也是轻轻松松的事。
另外,范志红老师也特别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高糖产品,那就是乳酸菌饮料。目前市面上的乳酸菌饮料都是以健康饮品的形象出现,而且经常会号称零脂肪,但它们也同时存在高糖分的问题,含糖量通常在15%以上。仅按15%来计算,喝340毫升这种市场上中等规格的乳酸菌饮料,就会摄入51克糖,轻松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