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培祥湖南的寒门才女,文章卖米感动国 [复制链接]

1#

张培祥

“如果姐姐还活着,现在又该有怎样的成就?”

中年男子端坐在椅子上,眼中浮现出希冀却又有止不住的落寞。

这是距张培祥离世15年之际,她的弟弟张毅接受采访时说的话。

家境贫寒、自强不息、成绩优异、贵人相助,这几要素结合在一起,妥妥的“贫困学子逆袭人生”剧本,而这正是张培祥的一生写照。

这个坚强不屈的女子,一生都在为他人而妥协,但一旦抓住机会,又会拼命地往上挤,不放弃任何一丝机会。

可惜,一生坎坷,屡受挫折;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张培祥弟弟张毅

张培祥生动的诠释了“有的人只是活着就已拼尽全力”,所以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卖米》,才有引人叹息的“飞花”,才能被葬入八宝山。

八宝山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而成,此后又因地址位置与出产矿物原因,经周总理批复而有“八宝山”之名。

凡是可以被葬入其中的无不是对中国有重大贡献的革命先烈、政治领袖以及各行业开拓者等。

为何她能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被葬入八宝山?与张培祥的个人经历以及做人品性有关。

张培祥

求学路坎坷

张培祥创作的《卖米》是她的亲身经历。

天刚蒙蒙亮,不过十四五岁的少女肩膀上就挑着一担60多斤的米,走过4里多路的崎岖道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到圩场。

但是母女两人眼巴巴等了一天,顶着烈日骄阳,汗流侠背,被寄予厚望要多卖的优良米却一再被压价。难以出手。

最后两个瘦弱的女子只得再把米给原地挑回家,等待第二天再赶另一个相隔十几里路的圩场。

这只是张培祥成长经历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或许对那时的她来说,赶场再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读书,但是,读书对她来说竟也成一种奢望。

张培祥(后排右)和全家人合影

张培祥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个穷困村庄中。因为穷,所以并不重视教育,但凡孩子长大稍许,就会被家长要求劳作、打工,补贴家用。

好在张父在附近一所学校做过后勤,所以对读书人报以很大的尊崇和艳羡,因此一直主张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通过读书出人头地。

但是,他们太穷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难为生活之苦。

任张父有再多的希冀和期盼,“穷”就是这个家庭始终难以跨过的门槛。

在张培祥10岁,放学回家后,张父蹲坐在家门口的一块树墩上,本就劳作过度的脊背比平时更加弯曲。

张培祥弟弟张毅

他消沉地告诉女儿一个消息,家里供养不起她上学了。

第二日一早,张培祥就拿起农具,跟父亲去了田地中。

这是她第一次被“退学”,在以后的日子,这种现象仍将重复出现。

好在张培祥遇到她的第一个“贵人”,姑妈张元桂。

张元桂不舍得学习成绩那么好、人又聪颖懂事的女孩无学可上,以后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做一个在地里一辈子刨食的人。

她一力资助张培祥的小学上学费用。

人总是有这样一种心理,太过容易得到的不会珍惜,反而是难以触碰的才会小心翼翼。

张培祥弟弟张毅

经历过“退学”危机的张培祥比以往更加努力,在小升初考试时,就直接考上了市重点。这是她第一次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

机会难得,张培祥家中缩衣节食,愣是咬紧牙关给她挤出在市重点上学的费用。

但是一年就已耗尽家中所有,他们实在是拿不出第二年的“高昂”学费。

无奈之下,张培祥只得从市重点转学去了乡下的龙虎中学上学。她的第一次“跨越”因“穷”失败。

即使如此,在乡下普通中学上学的张培祥也从未自暴自弃,她拿出十二分的劲头,拼命学习,每次考试都是学校的第一名。

记者于年5月31日拍摄的湖南省醴陵第四中学

在乡下上了一年,张培祥在醴陵四中任教的堂叔张浩良知道她的情况,担心乡下教学环境不好,于是想办法把侄女转学去了醴陵四中。

这是她的第二个贵人。但是即使张培祥去了醴陵四中,也转变不了家中窘迫的现实,事实却是,他们更难了。

张母一直有小儿麻痹症,一只手失去劳作力。张父本就身体病弱,那时更是患上胆结石,给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残酷的事实血淋漓摆放在张培祥面前,她明白,现在已经不是她上不上学的问题,重点在于家里还没有安然生活的能力。

她不得不承认,只要自己上学,对家中而言就是一笔天大的开销。

张培祥(右)

但如果她不上学,那么不仅省了家中一大笔钱,甚至她还能挣钱补贴家用。

因此,面临即将到来的中考,张培祥做出一个决定,不去考高中,要去上中专。这样,不仅学费更少,她也能更早地工作赚钱。

时任醴陵四中校长的罗定中对学校这颗好苗子始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