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微软惹的祸RISC进军个人电脑市场尝试 [复制链接]

1#

来源:科技新报作者:痴汉水球

本篇文章将带你了解/p>

BCMicro──ARM进军个人市场的鼻祖

PowrPC/x86并存──传说中的PowerPC

年出版的《计算机结构:计量方法》第三版(也是历来最厚最重版本)附录C〈RISC指令集架构总览〉(″ASurveyofRISCArchitecturesforDesktop,Server,andEmbeddedComputers″)将RISC分成两个族群。

桌机和服务器:DEC的Alpha、HP的PA-RISC、IBM与Motorola的PowerPC、SGI的MIPS、Sun的SPARC。

嵌入式应用:ARM、ARMThumb(16位元编码压缩型式)、HitachiSuperH、MitsubishiM32R、SGIMIPS16。

结果回顾历史,RISC处理器在个人电脑市场比较有头有脸者,仅苹果的PowerMac系列。今天论桌机和笔电,排除自己做处理器的苹果和微软摆明不想认真玩的WindowsOnARM(WOA)产品,几乎不见RISC的影子,都是x86双雄的天下。

BBCMicro:ARM进军个人市场鼻祖

至于为何x86指令集兼容处理器能统治个人电脑市场,说到底,也是受惠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套装软件与庞大生态体系的庇荫(笔者早年一度坚持IBMOS/2,但撑不到半年还是乖乖投奔Windows95)。年8月24日,从Windows95刚上市就热卖的那刻起(中文版是同年11月28日,微软首次与便利商店通路合作,让你在7-11也买得到),就注定x86处理器在这个领域的地位无可动摇。

其实RISC处理器抢滩个人电脑,最早可追溯至年12月1日,由艾康电脑公司(AcornComputers)为英国广播公司(BBC)计算机认知计划(ComputerLiteracyProject)设计和生产BBCMicro家用电脑,今日移动式运算平台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ARM指令集兼容处理器(早期名称为AcornRiscMachine,后来更名为AdvancedRISCMachine)最初就是为BBCMicro及后续型号设计。

▲ARM起源:年,英国BBCMicro家用电脑,然后走上30年后彻底征服智能手机市场的大道。

曾参与IBMSystem/38的IBM前院士GlennHenry,年创办日后成为威盛电子(VIA)x86处理器技术基础的Centaur,原意半人半马,来自想打造同时兼容MIPS与x86的处理器,以便将MIPS推进个人电脑市场,也因评估技术不可行,才转专注研发x86指令集兼容处理器。

▲这是x86挑战「RISC诸神」的初期战绩,但能战到最后的RISC,只有看起来最弱的IBM。

但年11月22日,也是AIM联盟(苹果、IBM、Motorola)发布第一颗PowerPC处理器(PowerPC)隔年,GlennHenry老东家IBM发布了神奇的PowerPC,号称同时兼容三种指令集架构:64位元PowerPC、32位元PowerPC与32位元80x86。这颗处理器采用当时最先进的0.35μm制程(英特尔晚了近一年),晶粒面积高达mm。

值得一提,苹果年3月14日发布第一台PowerMac/60,到年1月,苹果就累积销售高达万台的PowerMac系统。

PowrPC/x86并存:传说的PowerPC

更重要的是,IBM采取「硬件」手段而非软件模拟,PowerPC里塞了一个和英特尔初代Pentium同等级的x86核心(这也是芯片如此巨大的主因,也有人称为「透过硬件实作的模拟器」),不仅脚位与Pentium兼容(应为Socket5),更号称执行x86指令集效能,也不输给首款超标量流水线x86处理器的Pentium。这意味IBM曾经「从头到尾」自行研发高效能x86处理器微架构。

这看似天方夜谭的不可能任务,还不只是「简报王」,IBM公开PowerPC时早就做好实际可用的工程样品。IBM并未公布何时启动专案,但极可能早在年结成AIM联盟时就开工了。非常可惜的是,IBM从未透露PowerPC的技术细节(内容想必极度刺激),只希望假以时日,也有像苹果那如梦似幻「水瓶座」四核心处理器计划,以非正式管道公诸于世的那一天。

前面提到PowerPC使用领先英特尔整整一年的最先进制程技术,从下图即可感受到这是多大的芯片,推测晶体管总量超过1,万。也可多少看出指令集架构复杂度对晶体管数量和晶粒面积的影响,像PowerPC就比初代Pentium有更高时钟频率、1.5倍指令执行能力与两倍容量L1快取存储器。英特尔就承认,相较同等级RISC处理器,Pentium约多30%晶体管,「贡献」维持x86指令集的兼容性。

总之,PowerPC使「RISC处理器可原生执行Windows95」技术可行性,成了伸手可及的目标,那时笔者是高中时代,初次听闻PowerPC之时,一想到「有机会组一台可跑Windows95和MacOS的电脑」就兴奋不已。

但问题来了,这件历史性的重大战略契机,却从未成为世人眼前的现实,原因很简单:因微软不愿支持这颗神奇的混血妖怪。到头来,苹果终究年达成笔者的愿望,却以终结PowerPC──甚至整个RISC──在个人电脑市场的发展为代价。

此外,据传推动PowerPC普及的AIM联盟,其他两个成员(苹果、Motorola)也不认同IBM试图打造「与主流x86处理器脚位兼容PowerPC」的想法。Motorola态度较暧昧,但苹果就摆明「打造只有苹果园的世外桃源,不想与Wintel旧世界打交道」的姿态。

当然,技术角度看来,即使微软出手相助,也有充分理由相信PowerPC的价格和耗电势必高不可攀,也很可能发生与英特尔的产品兼容性疑虑,甚至根据「后见之明」,注定衍生出与一连串系统总线专利与指令集授权的法律纠纷(英特尔的竞争对手都是受害者)。PowerPC里那IBM自研x86核心的实际表现,也很可能是个大问号。

既然没Windows可跑,苹果也摆明不会开放MacOS给PowerPC,可用的操作系统只剩下传说的Linux前身MINIX(出自大名鼎鼎的AndrewTanenbaum)和特殊版OS/2,因此IBM很快中止PowerPC,留下无数揣测和无声叹息,世人无缘亲眼见识IBM亲手打造的x86处理器核心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没有如果,但若苹果和微软都愿意支持PowerPC,计算机工业史会不会大幅改写、x86在个人电脑和云端数据中心服务器的霸权是否牢不可破,就只能留待各位慢慢思考了。

曾有资格取代x86的Alpha处理器错在哪里?

但IBMPowerPC并非唯一RISC进军个人电脑市场的尝试,年代末期还真的出现过「背后有微软大力支持,产品和技术也都有,更可和AMD策略结盟,但被自己的愚蠢决策活活搞死」经典惨案:传奇性的效能王者DEC(DigitalEquipmentCorporation)Alpha处理器与FX!32x86模拟器。

DEC在年跟微软联合发布FX!32模拟器(二进制转译),可让执行原生版WindowsNT操作系统的Alpha处理器平台跑32位元x86的Windows应用程序时,号称「效能可达x86原生环境40%~50%(最佳化后达70%),然后因同时期Alpha处理器享有对x86的压倒性高时钟频率,足以抵消转译造成的损耗而有余」。

大学时代的笔者曾在某届COMPUTEX(台北国际电脑展)DEC摊位一亲芳泽,唯一印象是「速度确实不快,但还可接受,尚有改善空间,前景一片光明」。

不过DEC与后来买家康柏(Compaq),都不重视「借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做大基本盘,低价普及化,建立可长可久的生态系统」这件事。DEC是到年3月17日,才与三菱联手推出规格极度无诚意的AlphaPC(PCA56),对上稍晚登场的英特尔PentiumII(年5月7日),除了高时钟频率和低单价(都被昂贵的系统芯片组抵销还有余,一加上去成本直接倍增),完全缺乏竞争优势,态度也不甚积极。

▲MHz的Alpha处理器在原生WindowsNT操作系统透过FX!32模拟器执行32位元Windows应用程序,可借压倒性时钟频率优势取得与MHz的PentiumPro互有长短的表现,至于「原始能力」差距就更明显了。这让Alpha成为计算机工业史上最有资格完全取代80x86的RISC处理器家族。

年加入AMD、8年夏天升任CEO的DirkMeyer,曾经历Alpha与研发工作,领导誉为「x86世界的Alpha」Athlon(K7),也确立从DEC取得EV6()系统总线授权。换言之,假如DEC真的有心,早该直接找上AMD,共同研制有价格竞争力、功能完善的共通系统平台架构。这一直是Alpha「PC」的最大弱点。

下表数据也隐约透露指令集架构的影响,一切尽在不言中。说Alpha是计算机工业史上最简洁优美的指令集架构,没有之一,绝非过誉。

事实上,AMD还「真的」开发出可同时用在Athlon和Alpha的系统芯片组AMD-(Irongate)与AMD-(Irongate-2),也提供DEC自家/芯片组没有的AGP,但也仅代工生产AlphaPC(PCA57)的三星采用。

▲AMD在K7世代采用来自DEC授权的EV6总线,这使得K7和Alpha共用系统平台架构成为伸手可及的可能性,况且AMD也的确开发出两者共通的系统芯片组,但DEC并没有掌握这可推广Alpha的大好机会。

康柏年8月23日以「只有5%的Alpha系统出货时安装WindowsNT」为由,宣布退出与微软联手发展WindowsNT后继版,也停在Alpha系统内建WindowsNT。

一周后,继年宣布放弃MIPS和PowerPC,微软迅速声明Windows2不会有Alpha版(含让WindowsNT核心进入个人电脑的WindowsXP),彻底斩断Alpha普及化的最后一丝希望,白白浪费天时(FX!32)、地利(微软)、人和(AMD)兼具的大好机会。相对「非战之罪」的IBMPowerPC,DEC的Alpha就堪称「自作孽不可活」了。

▲FX!32二进位转译器是Alpha取代x86的王牌,但DEC并没有好好善用,到后来甚至连微软WindowsNT兼容性都被自己舍弃了。

这里也不得不稍微谈谈年代末期的时代背景:全世界都傻傻相信,英特尔与惠普(HP)携手的IA-64指令集和「64位元真命天子」Itanium处理器,将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统RISC高阶服务器江山,并逐步向下渗透x86既有地盘,政治正确,毫无怀疑空间。

但事后诸葛,延续「比英特尔拥有过的一切(包括Itanium)都好」Alpha累积的成果才是看似最正确的选择,也不必浪费时间弄什么IA-32EL(ExecutionLayer)。俗语说得好,千金难买早知道。但假使英特尔可预知悲惨的结局,搞不好就像今天这样死心塌地专注x86(最起码服务器和个人电脑的确如此),不对RISC做任何「非分之想」。应该吧?

▲如果时间可以重来,英特尔大概会直接沿用Alpha累积的成果,也不必大费周章重新做轮子,弄什么IA-32EL只为了解决年DEC就搞定的问题,更何况还晚了整整十年。

行文至此,回到原点,最能决定指令集架构与兼容处理器站稳个人电脑市场的主宰者,还是手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微软。ARM跟RISC-V能否踏入甚至站稳这块被x86双雄主导的战场,还是得静观微软的动向。

结论就套句年推动苹果「水瓶座」计划的法国巴黎人Jean-LouisGassée个人专栏的精辟观点:说穿了,x86指令集的「霸权」,建立在微软Windows的兼容性之上,除此之外,x86指令集并没有英特尔(和AMD)想的那么有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