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验交流从二味药治疗急症谈如何建立中 [复制链接]

1#
复方驱虫斑鸠菊丸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4024.html
如何建立中医的思维各位同学,各位经方爱好者,现在咱们就开讲。好多人都认为,中医只能治疗一些慢性病,一些不痛不痒的病。其实这种观点我不太赞同。所以说,今天晚上要给大家讲一堂课,也不算讲课,算是交流,叫中医急症临床的思辨。对于浩瀚的宇宙,我们每个人的认识是不同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我们每个医者都是渺小的,所以我们对待《伤寒论》要有敬畏之心;对待变化多端的疾病,要有敬畏之心;面对能够把身体健康交给我们广大患者,要有敬畏之心;面对给予我们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要有敬畏之心。对于世界,我们知之甚少;对于有灵性的人体,我们知之甚少;对于药物在人体发生复杂的变化,我们知之甚少;对于《伤寒论》这部巨著,我们认识的只是个皮毛;对于古人读书的方式,思维方式,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不要因为我们应用了其中某一个方子,治疗好了和原文描述不一样的疾病,就轻易下结论,否定原文的真实性。我在临床上见过这样的大夫,有的人用麻*汤治好了一个便秘的患者,就大肆宣扬:麻*汤不是主表的,主表是错误的,应该主里。我个人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不严谨的。如果我们建立了真正的中医思维,一个病本来就有很多种治疗方法,可以起到异曲同工之妙。本来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开泄肺气,起到了提壶揭盖的作用,可以通达大便,从而治疗便秘。同样,直下阳明腑实,也能治疗便秘。其实临床更多的时候,我们治疗大便秘结的疾病,往往用的是温通法,或者寒热错杂法。但是这不是今天讲的主题,所以在这里不再赘述。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层面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古文化基础是不同的,这就导致每个人对《伤寒论》这部巨著的认识有千差万截,这本无可厚非。这就好像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一样,眼前有一座青山,如果你具有画家的知识,你看到了就一定想作画;如果你是诗人,看到了你一定就会想吟诗;如果是地质学家看到,他一定会想,这座山里有没有矿藏;如果是李时珍看到了,他一定会想一想,这座山里有没有药材;如果是考古学家看到了,这么美妙的风水,他一定要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古墓,抽出空来,好来盗墓。当然了,考古学家的盗墓叫发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的。有的时候,对以前曾经治过的疾病很是后悔。古人对年龄的描述是这样的,十岁幼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鲐背,一百岁叫期颐,一百零八岁叫茶寿,这是对男子的称呼。有的人说古代重男轻女,其实不是这样的。古时候对女子的称呼更加美妙漂亮。你比如女子十二岁叫金钗,十三岁叫豆蔻,十五岁叫及笄,十六岁叫碧玉,二十岁叫桃李,二十四岁叫花信。不过在座的诸位女士,应该都过了花信之年了吧。学医也是一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曾经沾沾自喜的病例有时倍感不安,也曾懊悔自己走过的弯路,直到干了20多年以后,方才能够刚刚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待患者的褒奖和埋怨,也能以平常的心对待。有的同学这样问我,师兄,你治病好,你给我一个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方子吧!平时生活中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医人来说,其实问得我哭笑不得。一看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中医思维的人。可以这样说,大柴胡汤,公认的可以治疗胆结石,小陷胸汤也可以治疗结石,栀子豉汤也可以。麻*汤、桂枝汤、大*附子泻心汤等等均可以治疗胆结石。我在东直门的时候,就曾经看过张立山主任,治疗一个胆结石长满胆囊的人,他用栀子豉汤,轻描淡写地就把胆结石治疗好了。所以不要给我们一个西医的病名,就叫我们给你开中药的处方。这种思维方式,我认为是大错特错了。更主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患者的体质、体貌、年龄、性别等等综合因素,这样才能开出真正的中医处方。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阐述一下,如何建立中医的思维。病例一:2副药治愈中学校长的急性肠炎第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有一个缪某,男,54岁,承德本地人,他是实验中学的一个校长,高烧38.6℃以上,腹痛、腹泻四天,一昼夜腹泻二十余次,泻下的都是清水便。医院给输的液,每天输两次液。用患者自己的话说,叫输一瓶,拉一瓶。口服退烧药,打退烧针,体温只能暂时降两个小时,很快体温又升上去。四天之后,他找我会的诊。因为缪校长的老伴以前经常找我开中药,所以说他又把我找去。当时中午12点找我去看了,我看了看这种情况,他的舌是淡暗的,苔是薄白的,脉沉细,稍微的有点数。我说你把液停了,他说这行吗?我输着还这么泻呢,如果停了不会更泻更烧吗?我说你试试吧。于是我把他的液体就停掉了。我给开了中药,处方:干姜10克,附子10克,水煎服,一剂。当时他老伴把药取回来之后,提溜的小药袋对着我说,宋大夫,这就是你给我开的中药啊?是不是搞错了?我说没有错,你就赶紧煎,煎煮之后赶紧服下去,看看效果吧。下午2点的时候,患者给我打电话,说是腹泻已经停止了,但是还有点发烧,有点出汗,怕冷。能不能再给我开一个药,把我烧给我退了。于是我又给开了一个桂枝汤的原方:桂枝15g,芍药15g,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10g。一副,水煎服。这样,这天对他的诊疗也就结束了。第二天上午11点的时候,缪某给我打电话,说我喝完药之后出了点汗,烧就退了。咱们现在看看这个病例,分析一下病例。第一天,当属太阳太阴同病,表里同病,我们先救其里,后救其表。具体到临床上究竟是先治表,还是先治里?这个患者腹泻是比较急的,急则治标,用四逆辈。《*帝内经》曰:“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这个利包括泻或者不泻。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故而先用四逆汤,温里止泻。为了起效速捷,所以我去掉了炙甘草,大家也可以理解为是我用药的个人习惯。第二天是太阳表虚证,故而用了桂枝汤,解其表。他的病在西医看来,是一个急性肠炎,他输液没有办法了,几乎就没有更有效的办法了。而我们中医治疗,就像闹着玩一样,就把这个病治好了。所以说后来,这个校长特别佩服我。(来源:中医学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